麻醉疼痛專區
疼痛的表徵是一種痛苦的感覺,病患可能會有不適感或痛苦感,感覺到痛的方式可能是刺痛、鈍痛或尖銳痛。疼痛的情形可是持續性的或是間斷性的,但無論所感到的疼痛為何,也唯有病患本人才能嘗試描述它。
疼痛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兩難的問題,在醫療端非常棘手,在病人端非常痛苦。即便如此,醫界也直至千禧年後才將疼痛指數納為第五個生命徵象,隨之發展許多疼痛評估方式,來量化其與身體之間關聯性。也因此發現縱使疾病獲得醫治,有時疼痛卻仍存在,這樣的慢性疼痛也成了一種新的疾病。但疼痛不需要也不應該被過度忍耐,而是要透過疼痛專科醫師們的全人評估與整合治療,為更多病患理解疼痛、緩解疼痛、重拾生活品質。現代醫學中,在手術後傷口急性疼痛或創傷所造成的傷害性疼痛得到適當緩解後,反而可以加速復原,也是醫療照護品質的重要指標。
正因疼痛形成原因的複雜且互相影響,更需要來自各專科背景的疼痛醫師為病患進行綜合評估,拆解疑難,進而處理疼痛複雜根源,這也正是這十幾年來台灣疼痛醫學會除「疼痛醫學研究」、「微創介入性疼痛治療」以外,更致力發展「疼痛醫師多專科」之目標,從最主要的麻醉科創始,現更涵蓋了復健、神外、神內、精神、急診、骨科、家醫、緩和醫療、影像醫學等不同專科的專家加入,透過良好概念訓練成為專科醫師後專科醫師之疼痛科專科醫師,能做各面向之症狀評估,擁有藥物與非藥物療法的專業,也提供了傳統手術以外之微創介入性疼痛治療(超音波或X光導引之中樞與周邊神經阻斷、脊椎注射、高頻熱凝療法、內臟神經消融等)、神經調節、增生療法、物理或職能治療、運動及動作訓練、徒手治療、營養免疫、認知行為療法、心理諮商與各式跨領域療法。大大地提升疼痛控制之深度與廣度。
國際疼痛學會 (IASP,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) 與世界衛生組織 (WHO) 也將每年十月中旬的第一個週一定為「國際止痛日」 (Global Day Against Pain) ,藉以告訴人們減緩疼痛是人類基本權利,讓疼痛醫學更加受到重視與相關之臨床與基礎研究益發蓬勃發展。